课堂抢答器进入小学

随着科技的发展,学校的课堂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电子式教学仪器。虽然工具更加智能了,但不少教育界人士纷纷对这样做是否正确表示怀疑。课堂抢答器是否会造成学生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呢?

课堂教学用上“抢答器”,看起来十分新鲜,尤其是,每个学生都可以就老师给出的选择题和判断题做出解答。老师也能通过这一方式方便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,但问题是这样的配置必要吗?好处到底有多大?

课堂抢答器进入小学

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不会因为多了一个遥控式的东西就变得主动,它源自老师在课堂的调度和活跃能力。不可否认,在课堂上使用抢答器,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。与举手回答问题相比,抢答有竞赛的性质,学生有新鲜感,参与度高,还可以节省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。教师通过大屏幕随时了解学情,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指导。但是,“抢答器”毕竟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,不可过分夸大其作用。

近些年随科技发展,课堂教学积极引进一些科技产品是必要的,但这个选择必须谨慎。一般情况下,显示屏展示的是学生思考的结果,不能展现思考的过程。学生是怎样思考的,为什么会得出这一结果,不可能通过抢答显示出来。可能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抢答,根本没有思考问题,而是胡乱选择了答案。

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,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和不可预测性,教师要通过学生听课的表情、回答问题时的表现、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等,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和进度,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。课堂教学通常不是“直线型”发展,常常“节外生枝”,许多在备课时教师没有想到的问题,会通过师生的交流暴露出来。因此,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,既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,又要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,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,通过有效的师生交流,处理好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,从而达到教与学同频共振的效果。使用课堂抢答器回答问题,大多数情况下是一问一答,显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。

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,一些终端设备逐步走进学校、走进课堂,成为辅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工具。但也应当看到,任何技术的使用都是一把“双刃剑”,有利也有弊。学校和教师不能排斥新技术,但也不可过分夸大技术的作用,技术无论多先进,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,学校和教师真正要做的是尊重教育规律。

相关推荐